《吕氏春秋》里有一段,讲孔子周游列国,曾因兵荒马乱,旅途困顿,三餐以野菜果腹,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。
孔子问:为什么?
颜回涨红脸,嗫嗫地说:「刚才在煮饭时,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,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,只好抓起来先吃了,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。」
孔子听了,恍然大悟,对自己的观察错误,反而愧疚,抱歉地说:「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,但仍然还会怀疑他,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。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,要了解一个人,还真是不容易啊!」
颜回涨红脸,嗫嗫地说:「刚才在煮饭时,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,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,只好抓起来先吃了,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。」
孔子听了,恍然大悟,对自己的观察错误,反而愧疚,抱歉地说:「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,但仍然还会怀疑他,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。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,要了解一个人,还真是不容易啊!」
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,更何况我们呢?
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“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”,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,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“标签”呢?
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,轻易了解真相,消除误会,可是我们呢?
有多少人,因为自己的“亲眼所见”,从此耿耿于怀,甚至怀恨在心......可悲的是,到死都不知道,其实是自己“看错了”?!
两个人交流时,其实是6个人在交流:你以为的你,你以为的他,真正的你;他以为的他,他以为的你,真正的他。
你想,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,会有多少误解?你总在和“你以为的他”交流,你知道“真正的他”的想法吗?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、朋友和同事?
阅读原文
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“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”,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,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“标签”呢?
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,轻易了解真相,消除误会,可是我们呢?
有多少人,因为自己的“亲眼所见”,从此耿耿于怀,甚至怀恨在心......可悲的是,到死都不知道,其实是自己“看错了”?!
两个人交流时,其实是6个人在交流:你以为的你,你以为的他,真正的你;他以为的他,他以为的你,真正的他。
你想,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,会有多少误解?你总在和“你以为的他”交流,你知道“真正的他”的想法吗?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、朋友和同事?
阅读原文